PSB派士博蓄电池MFM12-12 12V12AH报价及参数
PSB派士博蓄电池MFM12-12 12V12AH报价及参数
派士博PSB蓄电池应用领域与分类:
◆ 免维护无须补液; ● UPS不间断电源;
◆ 内阻小,大电流放电性能好; ● 消防备用电源;
◆ 适应温度广; ● 安全防护报警系统;
◆ 自放电小; ● 应急照明系统;
◆ 使用寿命长; ● 电力,邮电通信系统;
◆ 荷电出厂,使用方便; ● 电子仪器仪表;
◆ 安全防爆; ● 电动工具,电动玩具;
◆ *特配方,深放电恢复性能好; ● 便携式电子设备;
◆ 无游离电解液,侧倒仍能使用; ● 摄影器材;
◆ 产品通过CE,ROHS认证,所有电池 ● 太阳能、风能发电系统;
符合国家标准。 ● 巡逻自行车、红绿警示灯等。
PSB派士博蓄电池MFM12-12 12V12AH报价及参数公司锂电隔膜项目2011年10月试验性批量生产,今年5月产能为2000万平米的新线投产。加上原有锂电隔膜老线产能600万平米,预计今年沧州明珠锂电隔膜产量可达1300-1400万平米。
锂资源价值被低估,**并购整合仍可期 从公司入股四川国理后的市场反应来看,我们认为公司锂资源价值被市场所低估,作为整个锂电池产业链的上游,受益于新能源汽车的大发展,未来锂资源应用前景看好。公司参股国理公司,拥有37.25%的股权,国理公司下属德鑫矿业和安泰矿业,分别拥有锂资源储量(折氧化锂)51.21万吨和0.86万吨。我们选取可比上市公司路翔股份,拥有锂资源储量(折氧化锂)41.18万吨,按其锂矿资源部分市值来推算雅化集团锂资源市值,测算其权益锂资源储量对应市值约为5.54亿元,而公司当前市值水平并没有反应出这部分市值。因此,仅考虑公司锂资源价值,未来股价还得有1-2元的上升空间。
设计使用寿命: 12年(20 oC);
气相二氧化硅配制优质胶体,电解液分布均匀 ,不存在酸液分层现象;
电解液固定在胶质中,不会发生泄漏。
固体凝胶电解质,无内部短路,热容量大,热消耗能力强,无一般电池(吸附式)易产生的热失控现象。
欧洲AMER-SIL公司PVC-SiO2**胶体电池隔板,孔率高,电阻低,电池循环性能好;
较低的电解液浓度,对较板腐蚀弱,电池寿命长;
正负板栅采用铅钙多元合金,电池自放电极低,两年内不需补充电;
电池抗深放电能力强,100%放电后仍可继续接在负载上,在四星期内充电可恢复原容量;
采用高灵敏低压安全阀,使蓄电池使用更加安全可靠;
采用多层耐酸O形橡胶圈高压密封,保证了使用寿命后期较柱生长时的密封性能。
朱昱的看法与李瑞有些类似,朱昱认为,目前的材料体系不足以支撑电动汽车的大规模应用,未来电池产业的发展还存在较大变数,对于发展中的产品不宜捆绑太多。
“纵观**,很少有国家对电芯做出较为详细的尺寸规划,大多是根据产品发展情况,企业自行调整产品方向。国内现在就对电池尺寸做出规定,为时尚早。” 朱昱进一步介绍说。
中航锂电(洛阳)有限公司市场部部长阮艺亮则认为,电池发展的方向应该是材料和工艺,电池尺寸对其发展的影响约束较小。阮艺亮表示,商用车与乘用车差异较大,乘用车的电池排布空间较小,电池尺寸统一的难度较大;商用车的电池排布空间较大,因此,电池和电池箱的统一难度相对较小。
■能否降成本仍存疑
《电池规格尺寸》出台的另一推动力是降低成本。同济大学校长助理余卓平认为,动力电池的尺寸规格应该尽快进行标准化,从而降低电动汽车的生产成本。“汽车工艺是以量取胜的,在成本限制下生产一定要规模化,才能使普通民众都能接受。” 余卓平说。
此前,标准制定工作组在对市场情况进行摸底的时候,其征求电池生产企业和整车企业的产品尺寸数据,共收到有效反馈:圆柱形电池19款,方形电池104 款,软包电池 76 款。在目前国内电动汽车的市场规模下,如此众多的电池种类,很难形成规模化生产。
但《电池规格尺寸》的出台就能降低动力电池的生产成本吗?李瑞认为,就目前的征求意见稿来看,企业短期的生产成本不仅不会降低,或许还会增加。
李瑞向《中国汽车报》记者介绍,电池降低成本一般是通过制程的改良和加快制造速度,从而降低对生产设备的投入,对电芯的影响是体积不断加大,以提高电池容量。
对此,李瑞举例说:“《电池规格尺寸》征求意见稿对圆柱形电池的推荐尺寸是18650(18表示直径18mm,PSB派士博蓄电池MFM12-12 12V12AH报价及参数65表示长度65mm,0表示为圆柱形电池)和32650,目前国际上发展的趋势是21650或21700。国际上之所以存在这一趋势,主要是因为这仅需要在原有的18650生产线上进行简单的改造,便可以生产容量更高的电池,这对电池企业来说是性价比较高的电池改进方式。但若将18650生产线直接改造生产32650,电池生产线几乎需要完全换掉,这会对电池企业造成较大压力,不利于电池企业的生存发展。”
不难发现,规模化生产可以降低电池的成本并提高产品的安全性,但目前在电池技术还在不断发展的情况下,循序渐进也十分重要,如何平衡好两者的关系是动力电池行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。